国内外青年风景园林师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对促进中外风景园林的发展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阶段
主持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陈筝
报告嘉宾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徐宁
徐宁副教授在“南京老城与苏黎世市的公共空间格局量化比对研究”报告中对瑞士苏黎世市与中国南京老城公共空间总体格局、类型格局和规模格局进行量化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苏黎世的城市中心拥有最多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以街道为主,其次是绿地和广场,中等规模的公共空间较多;而对于南京老城区而言,大量公共空间集中在老城区边缘,市中心的公共空间较少,城市公共空间以包括绿地和滨水空间在内的软质公共空间为主,包括街道、广场和复合街区在内的硬质公共空间的比例远低于苏黎世,小型公共空间的数量较多,超大型公共空间的面积比例较高。她以数字化形态表述方式揭示发展中国家(中国)与欧洲国家(瑞士)公共空间的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提出公共空间的数量不等同于质量,城市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公共空间的数量,而是公共空间的格局。
澳大利亚Oxigen事务所设计主任特拉维斯·怀特
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其要面临的全球化问题涵盖各个方面,包括:气候变化、农业和食品安全、健康和福利、设计中的社区参与以及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特拉维斯·怀特设计师在“不断发展中的行业——技术将人、自然和空间融为一体”报告中结合Oxigen的设计项目如工业修复、可食用花园、灯光装置、互动装置等,探讨并阐述了用以解决景观设计中如何拓宽视野和多层面设计的相关技术。他认为风景园林有很强的当代性,具体表现在:1)利用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的组织力量;2)将已有研究结合新技术,并进行不断的实践;3)与自然系统、当地社区合作;4)以动态和开放的方式主导和推动项目。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讲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青年委员张柔然
张柔然老师在“从遗产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探索文化景观价值”报告中对比分析了国际遗产专家的“权威遗产话语”、中国专家的“国家遗产话语”、以及由杭州市民和游客所代表的“非权威遗产话语”对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价值理解的异同,报告中从西湖文化的多元性、西湖的完整性以及西湖是不断发展的文化景观等方面对不同“话语代表”的观点进行了比较。他提出西湖的大多数受访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官方话语”,而是结合个人的身份、记忆、感受和经历,对于西湖文化景观价值的理解呈现出多层面的情感表达。因此,他认为每一个参观者都会从个人层面构建出西湖文化景观的意义。
泛亚国际(中国)规划设计师阿希士·乔希
在当今城市发展的大环境下,水在城市、设施和社区使用中的作用和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和评估。阿希士·乔希设计师在“滨水空间更新——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视角”报告中以3个案例阐述了如何将极具创新思想的国际理念与当地环境适当地结合,实现滨水空间更新。他以东莞城市规划为例阐述如何重新塑造沿海城市,规划中利用“多样性+经济协同效应”“低耗能交通系统”“绿色建筑”等7个方面打造“智慧、创新和生态”型城市;以前海湾生态规划为例,讲述了隧道规划、世界级旅游景点规划以及群岛规划,探讨滨海空间设计中如何重新设计基础设施;最后以雄安新区规划为例讲述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规划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空间和宜居的生活模式。
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二所所长薛宏伟
国际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个普遍性话题。薛宏伟所长在“发展演变——国际环境下的景观设计”报告中从中国传统园林、当代风景园林、全球化和本土化背景下风景园林发展演变等方面阐述了国际环境下应该如何进行景观设计,并通过明轩、寄兴园、兰苏园、流芳园等案例宣扬中华优秀风景园林在国外的实践,通过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苏州阳澄国际研发社区等案例表明中国和国外的合作以及风景园林的交融。他认为风景园林的发展是一个双向过程,地域之间的文化和技术交流、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包容和融合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全球化、国际化,应该积极应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助理教授史舒琳
“我们如何把有益健康的景观纳入设计之中?如何在人造景观中体现自然元素的健康效应?”史舒琳老师在“康养景观:从循证设计开始”报告中首先提出了这两个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随后提出循证设计(EBD)这一概念,她表示:我们在景观设计中需要EBD。她阐明了EBD的定义、目标以及相关过程,并以香港的一处屋顶花园为例,利用EBD评价入住后的绩效结果,进一步阐述了EBD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重要价值,她认为:EBD是可行和有效的,我们需要提高公众对EBD的认识,并积极提倡不同团体例如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合作。
自由对话阶段
主持人
本次专题对话学术召集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教授董丽
特邀嘉宾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詹姆斯·海特
对话嘉宾
自由对话阶段由本次专题对话学术召集人董丽教授(左一)主持,其提出了“风景园林行业的国际化交流和合作的现状和趋势”“拓展和实现国际化深度合作交流的具体路径”“就学会如何为青年学者或规划设计师提供国际化交流平台及服务这一问题,提出想法和建议”3个议题,(从右至左依次)詹姆斯·海特主席、李正老师、郝培尧副教授、陈筝副教授、徐宁副教授、史舒琳老师、薛宏伟所长、张柔然老师、特拉维斯·怀特设计师9位代表共同参与议题的探讨。大家在愉快的氛围之中,经过热烈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学会作为行业内最大的学术交流平台,应多举办一些常规的国际交流活动,为青年学者或风景园林师提供锻炼机会,促进风景园林的国际合作和发展。
本次论坛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园林,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现代园林思维,学习了国际先进的创新理念,对促进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以及中国风景园林对世界的贡献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