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会食言而肥?实在是西湖和瓮山的建园基址,具备北京西北郊已建成的皇家园林所没有的优越地貌条件,让喜欢山水的满怀艺术情结的乾隆,见猎心喜。
西湖是西北郊最大的天然湖,它与瓮山形成北山南湖的地貌结构,朝向良好,气度开阔,前人没有利用好其优势,使之荒废,但乾隆看中这块地与圆明园、静明园的位置关系(在两园之间),如果三者贯连起来,就能构成一个功能关系密切、景观又可互为资借的整体——一个包含平地园、山地园、山水园的形式多样的园林集群。
再加上,西湖从元、明以来就是风景名胜区;而且周围的其他各园都是在上代的基础而扩建,园林规划或多或少受到既定格局的限制。而瓮山西湖原始地貌几乎是一张白纸,完全可以按照乾隆自己的想法规划,因此清漪园虽然规模不及圆明园,但乾隆却十分喜爱,并评价说: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恰逢当时皇太后60大寿,于是乾隆就以祝寿为借口,行仁孝之事,选择瓮山圆静寺旧址兴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改名瓮山为”万寿山“。
当时还有一件事也同时促成了西湖的修建,即西北郊水系的整理工程,当时的西湖蓄水库面临不得不扩建、疏浚的问题,乾隆于是提前动工,并改西湖名为”昆明湖“,昆明湖疏浚后,原来的西堤改造成了湖东岸的大堤,于是改名为”东堤“。
湖面经过开拓改造后,构成山嵌水抱之势,万寿山仿佛托出于水面的岛山,完全改变了原西湖与瓮山尴尬的山水联属关系,为造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建园之前,乾隆只谈治水和建寺祝寿,回避建设园林的事,大报恩延寿寺全面开建之后,乾隆才公布”清漪园“这个名字。尽管乾隆建园初衷不纯,但清漪园的建立确实取得了一事多利的效益,乾隆很懂得农田水利的重要性,他将造园和水利工程做了一个完美的结合,清漪园的建成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很大的,这是艺术与工程结合的出色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