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走进苏州园林的前世今生与尘封千年的宝库

   2021-01-20 64060
核心提示:吴中大地,水润物阜,文风鼎盛,艺匠天工,孕育了苏州古典园林这株华夏文明的风雅之花。澎湃新闻获悉,1月17日晚,《国家宝藏》
  
 吴中大地,水润物阜,文风鼎盛,艺匠天工,孕育了苏州古典园林这株华夏文明的风雅之花。澎湃新闻获悉,1月17日晚,《国家宝藏》第三季将继续播出,这一期将走进苏州。
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将携手国宝守护人蒋欣 、邓婕 、郭晓东,以及嘉宾苏州市园林管理局原副总工程师詹永伟等多位专家和工艺传承人,解读真珠舍利宝幢、微缩明式家具、文徵明手植藤及苏州园林的前世今生。《国家宝藏》第三季
《国家宝藏》第三季
 
1978年4月12日,三名苏州小学生在瑞光塔中玩耍,无意间摸到一块松动的塔心砖,打开发现一个洞穴。一座尘封千年的宝库就此打开,而无价之宝——来自北宋年间的真珠舍利宝幢也就此重见天日。真珠舍利宝幢
真珠舍利宝幢
 
安置真珠舍利宝幢的内木函
安置真珠舍利宝幢的内木函
 
所谓宝幢,是存放舍利的容器。真珠舍利宝幢选材名贵,还运用了十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可以说是苏州工艺的集大成者,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国宝守护人蒋欣将为观众带来真珠舍利宝幢背后的守护故事。
节目除了将为观众介绍真珠舍利宝幢所运用的各种苏州工艺,还邀请了多位苏州工艺传承人,讲述他们与宝幢之间的故事,并展现木雕、年画、苏绣等苏州工艺。苏绣缂丝团扇《凤翔九天》
苏绣缂丝团扇《凤翔九天》
 
明式家具,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家具的巅峰。当你徜徉在苏州园林中,一件件线条简洁的明式家具与园林景观最是相得益彰。1966年,明代内阁首辅王锡爵的夫妻合葬墓重现人世,墓内发现五件微缩明式家具,其中包括了拔步床、小木桌、小木椅、衣架以及脸盆架。微缩明式家具
微缩明式家具
 
微缩明式家具以线条为主,并以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十分准确,造型简朴大方,楔榫精巧,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将明式家具简约大方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研究明代家具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许多人并不了解明式家具究竟好在哪里,节目将为大家答疑解惑,东方审美是如何通过明式家具影响世界的。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苏州古典园林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一时间掀起了苏州园林研究的热潮。其实自古以来,苏州园林就不缺乏研究者。
不论是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还是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1979年首版)、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陈从周的《说园》《苏州园林》,以及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还是苏州本地的专家学者金学智的《中国园林美学》、曹林娣《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等,这些苏州园林研究的经典作品或多或少地刊录了一些苏州园林的老照片,但对于1949年之前的苏州园林影像涉及的很少。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苏州园林》所收录的百余张老照片,可以让更多人穿越回72年前欣赏它的美,下面跟随几位外国人的镜头,体会下苏州园林如何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世界遗产委员会评语)。
数百年来,苏州一直是园林爱好者的活动中心。苏州的艺术鼎盛时期是在明朝,当时许多著名画家和诗人在此居住。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文徵明,他后半生都居住在苏州,时常有学生和朋友来他的画室聆听他的教诲。这个画室就位于现在的拙政园。《醉翁亭记》文徵明(1470-1559)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醉翁亭记》文徵明(1470-1559)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时至今日,拙政园内依然盛开着甚为壮观的紫藤,相传是文徵明亲手所种。文徵明还以拙政园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苏州其他画家无疑也参与了园林艺术的创作,尽管并没有直接的历史证据流传下来。拙政园内的紫藤
拙政园内的紫藤
 
值得补充的是,明朝末期最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石涛不仅是画家,也是园林设计者,但他的作品不是在苏州,而是在扬州。
如前所述,苏州的园林艺术在画家聚居于此时发展到全盛,并一直保持到后世。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苏州聚集了大量学者和画家。而在现代,画家们的作品呈现出混合形式,应用在其他事物中,如专门开设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校舍为大型仿古建筑,位于沧浪亭中。建筑内部结构对比鲜明,部分画家使用西方技法创作油画,部分画家则遵循中国传统技法。苏州地图
苏州地图
 
狮子林
狮子林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它最初属于寺庙(后来成为居所),大约1342年由高僧惟则创建。
相传,惟则之前曾居于天目山的狮子岩,因此他想将新园林命名为狮子林。于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惟则挑选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其中至少有两块形状像坐着的狮子。在合适的光线下,这些石头确实很像长着鬃毛低头向前的狮子。一些自然形成的狮子石分布于苍松之间的小丘上,与其他形态各异的石头竞相争奇。另一些石头则被置于水中,在水面上倒映出各自的形状。(狮子林)如同坐狮状的巨石。摄于1918年,当时园林正在改造。
(狮子林)如同坐狮状的巨石。摄于1918年,当时园林正在改造。
 
(狮子林)水塘和大假山。
(狮子林)水塘和大假山。
 
(狮子林)梅花形门洞近景。
(狮子林)梅花形门洞近景。
 
这座园林在历史上可能经过不止一次的改造或修葺,因为这里的石头相比其他苏州园林,造型更为夸张。这样一来,整个地面就像一座小山,流水、古树环绕,光影交织形成特殊的装饰效果,这一特点在倪瓒的著名画作《狮子林图》中得以重点体现。元 倪瓒(款)《狮子林图》(画心部分)卷  纸本水墨 纵28.3厘米 横392.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款)《狮子林图》(画心部分)卷  纸本水墨 纵28.3厘米 横392.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的这幅画因其中有大量题款,几乎已经成为历史文献。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照原样临摹了一款。清 弘历《仿倪瓒狮子林图》(画心部分)卷   纸本水墨 纵28.3厘米 横392.8厘米 1772年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弘历《仿倪瓒狮子林图》(画心部分)卷   纸本水墨 纵28.3厘米 横392.8厘米 1772年 故宫博物院藏
 
从倪瓒的画中内容来看,这座园林最初可能还种了竹子和多种乔木,繁茂的枝叶在低矮的茅屋和静思亭上方舒展。石头、树木和建筑的比例与现在大不相同,如今的建筑已不需要在树下寻求保护,而是盖起了宽大的屋顶,像大伞一样撑在高空中。(狮子林)花窗。图中动物为仙鹤
(狮子林)花窗。图中动物为仙鹤
 
(狮子林)花窗。图中动物为鹿
(狮子林)花窗。图中动物为鹿
 
(狮子林)有顶走廊的钟形花窗
(狮子林)有顶走廊的钟形花窗
 
(狮子林)有顶走廊的紫藤图案花窗
(狮子林)有顶走廊的紫藤图案花窗
 
留园
留园位于阊门外,建于16世纪,后来的主人姓刘,由此而得名“刘园”。19世纪时,这座园林被一沈姓人家购得,名字却依然保留,只是将原来的刘姓改为发音相同的“留”,这样也更加符合园林的本意——为人们带来平静和愉悦。新主人做了很多扩建工作,使留园成为整个苏州面积最大、主题最丰富的园林。(留园)一座两面都装有透明玻璃窗的建筑。它在庭院的另外一侧。后面墙上的四幅画分别代表着四季,画下方为一张榻,榻的前方放着一张宽扁的脚凳。画面右侧是大理石圆桌。
(留园)一座两面都装有透明玻璃窗的建筑。它在庭院的另外一侧。后面墙上的四幅画分别代表着四季,画下方为一张榻,榻的前方放着一张宽扁的脚凳。画面右侧是大理石圆桌。
 
(留园)内院一处用于品茶、弹琴的建筑。
(留园)内院一处用于品茶、弹琴的建筑。
 
(留园)一处休息的地方——濠濮亭。
(留园)一处休息的地方——濠濮亭。
 
(留园)一个院落的花坛。这个花坛厚重坚固,上面装饰着二龙戏珠的图案,里面种着富贵之花牡丹。这个院落的湖石比较大。
(留园)一个院落的花坛。这个花坛厚重坚固,上面装饰着二龙戏珠的图案,里面种着富贵之花牡丹。这个院落的湖石比较大。
 
留园不远处是西园,现在是寺庙园林,但最初(即明朝时)是一家贵族宅邸西边的花园(顾名思义)。后来花园被捐给附近的寺庙,但寺庙和园林都在19世纪60年代遭到毁坏。
虽然建筑已经重建,但园林依然不完整,光秃干涸的两岸间有一个大湖,看起来平淡无奇。(留园)装饰着花窗的另外一条走廊。花窗下的湖石、卵石铺就的地面与上方灰瓦屋顶的色彩十分和谐。
(留园)装饰着花窗的另外一条走廊。花窗下的湖石、卵石铺就的地面与上方灰瓦屋顶的色彩十分和谐。
 
(留园)八角形花窗,嵌入扇子的形状。
(留园)八角形花窗,嵌入扇子的形状。
 
(留园)常见的八角形窗户。
(留园)常见的八角形窗户。
 
拙政园
拙政园于16世纪初由王家所建,位于苏州东北部的一个古寺旧址。建立之时或建成后不久,文徵明在此居住,创作了一系列画作,后来被制成木版画,但这与地形无甚关联。清朝初期,拙政园属于陈家,但在1679年被当地政府接管。拙政园可能也是由此而得名。拙政园旧址八旗会馆中的月洞门。
拙政园旧址八旗会馆中的月洞门。
 
(拙政园)起伏的云墙上的月洞门。
(拙政园)起伏的云墙上的月洞门。
 
1747年,据乾隆皇帝的翰林院编修沈德潜创作并刻在树干上的题词,蒋棨将园林修复一新,由拙政园更名为复园(修复后的园林)。当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大量厅、廊、亭、台、山和湖。
作者写道:“丁卯春,以乞假南归,复游林园,觉山增而高,水浚而深,峰岫五回,云天倒映。堂宇不改,而轩邃高朗,若有加于前;境地依然,而屈盘合沓,疑新交于目。秾柯蔽日,低枝写境……主人举酒酌客,咏歌谈谐,萧然泊然,禽鱼翔游,物亦同趣。不离轩裳,而共履闲旷之域;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回忆初游,心目倍适,屈指数之,盖园之成已四五年于兹矣。”
将此园命名为复园,蒋棨希望以此表明,他不仅想恢复园林昔日的美丽,而且非常重视祖先在此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和好的文学标准。(拙政园)折桥。长长的折桥下原本是一片水塘,而今繁茂的植物取代了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yllh.net/news/show-12164.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334978259@QQ.com。
 
更多>同类前沿资讯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前沿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园林绿化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207827 举报邮箱:334978259@QQ.com

津ICP备17008229号-1公网安备津公网安备 12022502000191号